然而,1995年我國養老保險改革面臨的轉軌成本的問題:由于改革之后工作者的繳費一部分要存下來給自己養老,那么改革時已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哪里來?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由社會統籌部分的基金支付。但是由于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引發提前退休等原因,社會統籌賬戶資金不足以支付當期退休者的養老金。這種情況下有兩種選擇:一是國家財政專項補貼;二是借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當時我國財稅體制還未理順,政府財政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個人賬戶資金缺乏投資渠道,而通脹偏高,基金面臨貶值風險。所以借用個人賬戶資金填補社會統籌缺口就成了自然之選,由此產生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的問題。
個人賬戶做實試點無功而返
國家一度試圖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問題,2001年中央政府決定由遼寧省實施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此后擴大到了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市。但是效果甚微,以遼寧為例,做實個人賬戶3年之后,由于個人賬戶資金不能再被借用,遼寧出現了統籌部分資金不足以發放養老金的情況。為了彌補當期支出缺口,國家和地方財政分別承擔了缺口部分的75%和25%。但此后缺口越來越大,即使依賴中央財政也難以解決龐大的養老金缺口,于是幾年之后,中央特批遼寧省從已做實的個人賬戶中借支資金發放養老金,如今借款額已經累計達到了700多億元。
從全國來看,做實個人賬戶也頗為艱難。截至2013年底,做實個人賬戶規模僅為4154億元。而個人賬戶缺口規模日益龐大,2013年底達到3.1萬億,而同期基金累計結余僅2.8萬億。也就是說,把現有基金結余全部用于做實個人賬戶,仍然存在約3000億元的缺口。至此,人社部社會保險管理中心主任唐霽松也表態說,做實個人賬戶的黃金時期已經一去不返。
做實個人賬戶與名義賬戶制的PK
個人賬戶何去何從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主要思路有兩個:一是通過劃轉國有資產等多種途徑真正做實個人賬戶。好處在于賬戶做實后形成了基金儲備,同時通過科學投資獲取合理回報,能夠提升個人自我保障能力,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難點在于短期內籌措巨額資金的難度很大;此外個人賬戶資金能否獲得合理回報也是爭議的焦點。第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