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6q0um"></strike>
  • <strike id="6q0um"><s id="6q0um"></s></strike>
  • <ul id="6q0um"></ul><strike id="6q0um"></strike>

    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讀后感 > 正文

    教師黨員老縣長高德榮觀后感

    更新:2023-09-13 13:33:05 高考升學網

     為了讓獨龍族人民早日脫貧,高德榮毅然回到獨龍江畔,手把手指導和幫助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他任過鄉長、縣長等職,無論在什么崗位,他都堅持民族平等;無論辦事還是重大決策,都尊重民族意愿和感情……

      他深情地說:“官當得再大,如果自己的同胞還窮得衣服都穿不起,別人照樣會笑話你。我只想為獨龍族群眾發展進步多找點路子、多想點辦法,讓獨龍族在小康路上永不掉隊!”

      清晨,“老縣長”披衣出門,環顧寨子。

      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每天起床,先出門看看寨子上空的炊煙。

      云霧在群山間繚繞,山峰仿佛飄在空中。江水輕唱著向南奔去,水色透碧如玉。

      獨龍江美,獨龍人勤勞。

      39年來,為了尊嚴和夢想,他帶領獨龍族的鄉親們不懈奮斗,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兄弟民族的支持下,把一個封閉、貧窮、落后的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領進了21世紀。

      他今年已滿60歲,已經退休。但是,為家鄉發展的這顆心,從沒退休。

      性情

      說起“老縣長”,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幾乎無人不曉。一位外地來的詩人寫道:“你的故事,街邊的補鞋匠也能講上幾段。”

      然而,記者日前在獨龍江邊見到他時,絲毫沒有感到詩意。

      身高不到1米6,膚色黝黑,笑容憨厚,眼里透著幾分精明,不主動看人,衣著舉止土氣。別說“縣長”,看上去頂多是個“鄉長”。

      可他確實當過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長,而且在7年前當選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廳級,獨龍人里最大的官。

      之所以稱他“老縣長”,據當地干部講,這樣親切,他喜歡聽。

      “今天要談,就談民族發展問題,其他一概不談。”坐在桌子旁,他開門見山,調子很高,沒有表情,空氣中浮著一絲冷淡。

      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穩宜金介紹,“老縣長”不讓宣傳他,只是為了讓獨龍江引起更多關注,獲得外界幫助支持,才勉強答應“配合”。

      獨龍江逶迤奔流,在巍峨的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脈之間,沖出一條深谷。江邊狹小的河灘臺地和山腰上,居住著古老神秘的獨龍族。千百年來,這里的氏族部落刀耕火種、結繩記事、住茅草房,女子紋面,山外人稱其為“俅人”。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才有正式的族稱--獨龍族,原始山民一步跨入。

      目前,獨龍族在全國約有7000人,其中4300多人聚居在獨龍江鄉。

      大山阻塞、景色秀麗、農耕漁獵、雞犬相聞,多么像世外桃源!可是,奇絕風光,常在徐霞客筆下的“險遠”之地。寒冷多雨,苞谷低產,獨龍人生活困難,至今仍有一些人在吃救濟和低保。

      所謂現代物流,在這里還是神話。1964年,政府在高黎貢山上開出一條人馬驛道;直到15年前,才修起連通外界的盤山公路。至今,獨龍江鄉每年仍有大半年時間大雪封山,形同“孤島”。這期間,獨龍人最怕得重病,有些婦女連懷孕都要算計時間。

      “獨龍族發展不起來,把我宣傳得再好,我也沒面子。”他看著記者的眼睛,認真地說。

      在后來的接觸中,記者感到,他把“面子”看得很重很重。

      “戴著落后的帽子,很不光彩。沒有共產黨,沒有兄弟民族,就沒有獨龍族的今天。”

      “一個民族,必須對國家和兄弟民族有貢獻。老是伸手,抬不起頭。”

      據當地干部講,“老縣長”雖然把獨龍族的落后掛在嘴邊,但別人不能提,聽了他會生氣。

      記者小心翼翼,生怕哪惹著他而中斷采訪,但他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他用“滇普”或獨龍語與人談事,采訪還是不時被打斷。后來,他干脆站起來,不辭而別。見記者跟進里屋,有些慍色:“采訪到此結束。”

      記者看他往手上倒了好多種中藥和西藥,一仰脖全吞進嘴里,正想勸他這樣吃藥不好,他轉臉嘿嘿一笑,幽默了一把:“沒事,這叫中西醫結合。”

      穩宜金是白族干部,和“老縣長”在貢山縣班子里共事多年,雙方引為至交。他安慰記者:“他是有點‘硌’,有時和我們吵得兇,但只要是工作,他回頭會表示友好,會主動找你開玩笑。”

      “老縣長”名叫高德榮,曾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獨龍族到北京開過會。

      記者很想搞清楚,為什么他有這么高的威望?

      聽說當天記者恰巧生日,他立刻變得友善起來,吩咐老伴去自家池里撈兩條魚。“你遠道來,按獨龍族風俗,晚上為你慶生,咱喝兩杯。”看著記者,目光溫暖。

      大山里的人,心眼直,也很熱。

      歸根

      “辭官”回鄉,人們一般只是想想說說而已,但高德榮真這么干了。

      也不是徹底不想當官。方便為群眾做事、有利于地方發展,官還是會當的,只是不想要當官的派頭、地位和待遇。

      2006年,高德榮從貢山縣縣長任上,當選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到州府六庫上班的第一天,他就把辦公室鑰匙交了出來,向組織提出回獨龍江鄉工作。

      “獨龍族同胞還沒脫貧,讓我把辦公室搬到獨龍江去吧!”他申請說。

      后來,他爭取到了兼任州委獨龍江幫扶領導小組副組長的差事。7年前的一個夏日,時年53歲的他回到獨龍江。

      辦公室就是他在江邊簡陋的家。退休的老伴也跟來了,成了“‘老縣長辦’的勤雜人員”。

      他從不喜歡待在辦公室,就喜歡下鄉。路上、寨子里、火塘邊、工地上、樹蔭下,都是他的辦公場所。

      “官已經當到頭了。我如果連幾千人的事都管不好,怎么好意思去當更大的官”;

      “獨龍族人口再少,也是祖國大家庭里的一員。獨龍族貧窮落后,我對不起黨和政府,對不起百姓,也對不起自己”

      ……

      話聽上去有些耳熟,但結合他“人往低處走”的做事風格,感覺真誠。

     外地人可能不清楚,州府六庫現在還不通飛機、鐵路,怒江州是全國最邊遠的地州之一,而獨龍江鄉又是怒江州最邊遠的鄉。

      從六庫去貢山縣城,沿著怒江邊狹窄的公路,開車最快也得6小時,彎彎曲曲的公路容易讓人暈車;再從縣城去獨龍江鄉,要翻越海拔3300多米的高黎貢山埡口,開車最快也得4個小時,其中要經過約23公里的盤山“搓板路”,顛得讓人胃痛。封山期間徹底不通車。

      獨龍江閉塞,過去交通靠走,傳遞消息靠火炮。天氣陰冷潮濕,蚊蟲多,旱螞蟥吸血吃個飽。以前物資匱乏,苞谷不夠吃,要挖野菜補充。“老縣長”的身高,或許與他年少時營養不良有關。

      相比獨龍江,六庫可是個“超大都市”。但走出去的人,很少有回頭的。在六庫站住腳跟,是山里人的夢想,甚至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標志。

      “老縣長”不看重這些。

      年輕時,他已有過一次主動返鄉工作的經歷。

      18歲那年,高德榮考上怒江州師范學校,背著行囊踏上人馬驛道,走出大山,人生大道從此在腳下鋪開。1975年,畢業留校,走上校團委書記崗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前程似錦。

      然而工作4年后,他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調回獨龍江鄉教書。

      “一個民族要發展,沒有文化不行。我受黨的培養,讀了書、明了理,獨龍江需要我,所以我就要求回來了。”“老縣長”解釋道。

      那次回鄉,在鄉里一“貓”就是10多年。教書育人、異常清苦。后來,基層工作急需有文化、情況熟的少數民族干部,根據組織安排,高德榮又走上了“仕途”。

      “在獨龍江苦不苦?”“我的幸福指數很高啊!”他咧嘴笑道:“在這里我心里很踏實、很舒服。看到民族進步,我就快樂幸福!”

      一個人如果有堅定的信念,就會有堅持的理由。由此,會變得堅忍、執著、獨立、無畏。

      “官當得夠大了,如果不為人民做點事,活著的時候群眾不要你,死了以后,馬克思也不要你。”他說。

      看著這位特立獨行、像農民一樣的老人,記者不由從心底生出幾分尊敬來。

      老家是“根”,老鄉也是“根”。“老縣長”臉上的皺紋,有點像高黎貢山上的珍稀植物大樹杜鵑,樹皮斑駁,但這種樹樹形蒼勁,根扎得很深,花朵絢麗。

      火塘

      獨龍人家的“客廳”里,有一個火塘,大家圍坐著烤火、說話、喝茶,有時還會喝點自釀的酒。火焰跳躍,水壺“吱吱”冒著熱氣。

      “老縣長”喜歡看火苗。家鄉,就是這種柴火燃燒時散發出的暖暖的、有點嗆人的味道。

      “冬天,我們獨龍人就烤火。”他邀請記者到他家坐火塘,只見他不時添柴火,給水壺續水,撥旺火苗。

      在迪政當村雄當小組李文仕家的火塘邊,“老縣長”也不時地往火塘里添柴火。

      “還有什么困難?發展上有什么想法?”

      “吃的穿的都有,明年還想多種點草果。”

      迪政當村離鄉政府約30公里。年近七旬的李文仕說,“老縣長”經常來,一來就一家一家看,坐東家火塘,看西家牛圈。最偏僻的人家,他都要去,大家都熟悉他,他也熟悉大家。

      “老縣長”不僅關心群眾脫貧致富,也掛念群眾眼前的實際困難。

      一次,又要下鄉。駕駛員把車子發動,等待他上車。“老縣長”卻搓著手,來回走。后來,他一副打定主意的樣子,對屋里的老伴馬秀英喊道:“老婆子,沒錢了,給拿點錢。”

      馬秀英知道這錢又要送給困難群眾,一邊拿錢一邊嗔怪道:“你是為大家掙工資哩。”

      在同事們的印象里,“老縣長”的工資大部分用在了接濟群眾。每次下鄉,汽車后備箱里都裝著給困難戶的大米、油和臘肉等。每送到一家,他都會說:“這些東西和錢,不是我老高送的,是共產黨關心我們少數民族,上級讓我送來的。”

      “我們全家都是拿工資的,我家脫貧了,但獨龍族還沒脫貧。”“老縣長”說。

      “有空慰問群眾,就是沒空‘慰問’一下家人,陪陪我們。”女兒高迎春說。

      兒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高德榮并沒有去張羅。他老早就說,婚禮的事必須靠自己,不準大操大辦,不準以父母名義請客。

      兒子高黎明在貢山縣考公務員,連考3年才考上。有人說你父親是州領導,給你安排個工作不難吧。但“老縣長”只說了一句話:“好好用功,多看看書。”

      后來,高黎明結婚前帶未婚妻去昆明拍婚紗照,當時知道父親也要去昆明,可猶豫再三,還是沒敢開口提出搭車,而是擠了一天長途汽車去省城,拍完照又坐長途汽車回來。

      在貢山縣城有一幢破舊的四層老樓,高德榮的家就在其中的一套單元房里。面積約46平方米,家具老舊,屋里沒有衛生間。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不敢相信這是一位廳級干部的家。

      多年來,高德榮一家就住在這里。它也是獨龍江鄉親到縣城辦事、讀書的“接待站”。高迎春告訴記者,屋里有時打地鋪睡十幾個人,下腳的地方都沒有。現在高黎明一家還住在里面。

      州里多次提議在貢山縣城給“老縣長”調大點的房子,但他堅辭,也沒拿過補貼。“貢山窮,住房緊。我又不是什么金貴人,住習慣了,讓別的同志先改善吧。”即使到州里工作,他也沒要六庫的房子。

      他極不愿意談自身經歷和家事,每當記者提起家里人對他的看法時,他總是用“對家人是應該好一點”之類的話搪塞過去。但對老百姓好,他不含糊。

      2005年冬,貢山暴雪。2月18日,他帶工作組沿獨龍江公路察看各村災情,到半道時,雪崩路斷。高德榮說:“看來路一時無法搶通,雙拉娃村的情況我們一無所知,干等不行,走著去,今天無論如何要趕到。”

      在深雪里蹚了三個多小時,天擦黑時,一行人終于抵達雙拉娃村。剛到村口,就聽見有人喊:“縣長帶人來了!縣長帶人來了!”


    相關文章

    最新圖文

    中學生讀雷鋒的讀后感800字

    時間:2023-09-19 19:0:43

    初中生雷鋒故事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9 04:0:12

    小學生學習雷鋒的讀后感范

    時間:2023-09-17 23:0:26

    五年級小學生守株待兔讀后

    時間:2023-09-20 17:0:57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道具|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黄色免费电影|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男人电影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