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堅持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堅持“四個自信”。“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來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來源于中華民族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應有的精神狀態,堅持“四個自信”有利于推進“四個全面”。而“四個全面”是治國理政戰略布局集中體現,它的推進有利于發展、理論、制度、文化,從而鞏固和增強“四個自信”。“四個自信”和“四個全面”二者相輔相成,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四個自信”為“四個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精神動力
“四個自信”并不是一開始就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表述,但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中,它為我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和,走出了一條,確立了制度,不斷發展著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四個自信”是對、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我國近現代以來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為堅定了“四個自信”。現階段離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短短的幾年時間,在落實“四個全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以“四個自信”推動“四個全面”。
道路自信為“四個全面”提供道路指引。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協調推進“四個全面”走什么道路同樣至關重要。在深化對歷史、國情認識的基礎上指出:“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道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必須堅定道路自信,離開道路自信將無從談起。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堅定自信的基礎上推進“四個全面”,有利于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避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幟的邪路,不斷引導“四個全面”沿著推進。再者,內在地包含著道路,道路自信有利于“四個全面”在化軌道上部署。最后,中國共產黨是的領導核心,堅定道路自信,確保黨始終堅持的方向,有利于為“四個全面”提供組織保證和道路指引。
理論自信為“四個全面”提供理論支撐。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90多年來,我們黨圍繞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革命,什么是、怎樣建設,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和。兩大理論成果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對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現階段圍繞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治理體系,怎樣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問題落實“四個全面”,必須毫不動搖的堅定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實際上是對這一行動指南的的高度認同,它內在包含著對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發展動力,發展戰略,黨的建設等的自信。相應的“四個全面”內在包含著發展目標、動力機制、法治保障和組織保證等,是在新時期的發展。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發展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是發展的關鍵。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四個全面”指導遠遠不夠,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必須在的指導下不斷推進。
制度自信為“四個全面”提供制度保障。60多年的實踐證明,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它“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推進“四個全面”需要發揮的優越性,用制度來保障的發展。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只有堅定制度自信,堅持制度,才能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共有,充分發揮制度的優越性;才能保證全面依法治國的落實,實現法治體系,建設的目標;才能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文化自信為“四個全面”提供精神動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實質上是在和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使各項事業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土壤中,凝聚和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形成強大的精神合力,為“四個全面”的推進提供精神動力。
首先,對于推進“四個全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和的高度凝練,其在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內容要求,既決定了建設的發展方向,又彰顯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價值追求。”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追求引導推進“四個全面”,對于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協力推進“四個全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對于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增強法治權威和法治意識;對于增強黨領導人民培育和踐行的定力,不斷克服“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等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內容支撐,為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文化根基、精神動力和保證。現階段各種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思潮有所抬頭,一些人主張西方文化中心論,全盤否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或者過分夸大儒學的作用,主張“崇儒反馬”、“儒化中國”、“儒化社會”等,嚴重影響了“四個全面”的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精神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艱苦奮斗、英勇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訴求,實事求是、解放、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優良品質等等,為落實“四個全面”奠定了文化根基,有利于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蝕。中國革命文化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構成了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提供了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在落實“四個全面”過程中,革命文化沒有過時,仍然起著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的作用,不斷鼓舞著人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先進文化為推進“四個全面”提供保證。是現階段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堅定先進文化自信,就是要用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用凝聚和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引領社會風尚,在全社會形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行的良好風氣,有利于推進“四個全面”。
街道2025黨員批評與自我批
時間:2024-04-23 08:0:572025年最新黨員批評與自我
時間:2024-04-23 08:0:012025年黨員批評與自我批評
時間:2024-04-23 08:0:142025年黨員干部批評與自我
時間:2024-04-23 0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