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已建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15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960余人,正、副高級職稱427人,碩、博士626人;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1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名、后備人選4名,省教學名師1名;內江市首批“三百計劃”創新人才1人,創新人才團隊1個;聘請了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300余人擔任兼職教授。教師們崇尚真理、一絲不茍,敬業奉獻、甘為人梯,形成了科學嚴謹、誨人不倦的教風,鑄就了良好的師者風范。
學校大力實施科研強校戰略,注重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F建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實驗室”“數據恢復實驗室”;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張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廉潔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術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數值仿真”“特色農業資源研究與利用”“果類廢棄物資源化”等研究室(基地);擁有四川省省屬高?蒲袆撔聢F隊6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學校獲資助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共1400余項,其中國家級20項,省部級114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6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860余篇、被四大檢索機構收錄460余篇;出版專(編、譯)著近200部;獲授權專利150余項,軟件著作權100余件;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9項。
學校依托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積極謀求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延伸科技優勢,促進成果轉化,建立健全產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科技服務地方的能力不斷提升。近五年,與企業共建實驗室3個,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等30多個學術機構,與亞馬遜、雅馬哈等70多個行業機構和企業,與內江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涼山州越西縣、自貢市、遂寧市等30多個地方政府或部門,開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其中,“數值仿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開發的“人民幣冠字號碼及防偽特征識別算法”由溫州甌南電子公司在點鈔機生產上投入使用;鐵皮石斛、特色花卉種苗的克隆研發助推四川千草生物科技掛牌上市;“張大千研究中心”和“張大千彩墨藝術研究所”成為支撐內江市“大千故里、文化內江”的重要平臺。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努力構建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先后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馬來西亞、瑞典、泰國、老撾、臺灣等國(境)外多所大學與教育機構建立了校級交流與合作關系,開展各類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30余個,并與美國、韓國、泰國、老撾、新加坡、阿聯酋、尼泊爾等國家構建了國際化的學生實踐、就業平臺,每年派出百余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泰國等合作單位交流學習。學校先后成功舉辦“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張大千藝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四川省先進單位”“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園林式單位”“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面對百舸爭流的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學校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積極按照24000人的遠期辦學規模,占地2280畝、校舍面積約75萬平方米現代化生態園林式智慧校園的宏偉規劃,扎實推進新校區建設,繪就了一幅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發展藍圖。
沱江黌門,弦歌鏗鏘。伴隨著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雙一流”建設的深入實施,內江師范學院在“十三五”時期,將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綜合改革、社會合作、錯位發展”辦學思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守大學本質,彰顯辦學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不斷推進學校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
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
時間:2025-05-16 23:0:10安徽科技學院四川錄取分數
時間:2025-05-16 14:0:59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四川錄取
時間:2025-05-16 12:0:11西華師范大學四川錄取分數
時間:2025-05-16 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