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不是211大學,該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高校,是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江蘇211大學名單(11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1 | 南京大學 |
2 | 東南大學 |
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4 | 南京理工大學 |
5 | 蘇州大學 |
6 | 中國藥科大學 |
7 | 河海大學 |
8 | 江南大學 |
9 | 南京師范大學 |
10 | 南京農業大學 |
11 | 中國礦業大學 |
省份 | 批次 | 理科 | 文科 | 理科最低位次 | 文科最低位次 |
---|---|---|---|---|---|
北京市 | 本一批 | 571 | 11609 | ||
天津市 | 本科A段 | 573 | 538 | 8638 | 2860 |
河北省 | 本一批 | 588 | 22432 | ||
山西省 | 本一批 | 557 | 564 | 12188 | 2593 |
內蒙古自治區 | 本一批 | 560 | 8802 | ||
遼寧省 | 本科批 | 575 | 16435 | ||
吉林省 | 本一批 | 570 | 9675 | ||
黑龍江省 | 本一批 | 584 | 8678 | ||
江蘇省 | 本一批 | 364 | 350 | 34597 | 10903 |
安徽省 | 本一批 | 574 | 586 | 20359 | 5116 |
福建省 | 本一批 | 547 | 15443 | ||
江西省 | 本一批 | 574 | 15025 | ||
山東省 | 本科批 | 592 | 581 | 20690 | 6080 |
河南省 | 本一批 | 582 | 576 | 26424 | 6019 |
湖北省 | 本一批 | 575 | 18503 | ||
湖南省 | 本一批 | 570 | 17009 | ||
廣東省 | 本科批 | 545 | 554 | 32843 | 16108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本一批 | 574 | 552 | 13751 | 4239 |
海南省 | 本一批 | 674 | 3232 | ||
重慶市 | 本一批 | 595 | 11412 | ||
四川省 | 本一批 | 617 | 575 | 23300 | 6195 |
貴州省 | 本一批 | 533 | 573 | 17893 | 4595 |
云南省 | 本一批 | 587 | 593 | 14352 | 3763 |
陜西省 | 本一批 | 571 | 14405 | ||
甘肅省 | 本一批 | 540 | 550 | 11009 | 3177 |
青海省 | 本一批 | 492 | 3020 |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本一批 | 526 | 377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支持高校。學校始建于1960年,應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隸屬中央(軍委)氣象局,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先后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學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區,校園占地面積約兩千畝。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萬余名、碩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學生1600余名。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大氣科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蟬聯全國第一、獲評A+等級,氣象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4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擁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科學技術史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8個本科專業分布于理、工、文、管、經、法、農、藝8個學科領域,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現有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商學院、文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22個專業學院,設有龍山書院(大類培養)、雷丁學院(中英合作)、長望學院(拔尖培養)、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藕舫學院(創新創業)、濱江學院(獨立學院)等高水平辦學機構。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700多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1人、教育部長江特聘(講座)教授3人、國家杰青項目獲得者8人、國家特聘專家15人、領軍人才3人、“973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1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科技部創新領軍人才2人、其他“四青”人才20人,以及省部級人才工程、教學名師等600多人次。現擁有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長江創新團隊、江蘇雙創團隊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28個,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達88.74%,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達60.22%。
學校堅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學科研資源豐富,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集群計算機中心等27個實踐教學平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為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數值天氣預報》《大氣物理學》《環境科學概論》《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等課程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擁有一批國家級規劃教材;建有氣候與環境變化國際聯合實驗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省重點智庫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等3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創辦有《大氣科學學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閱江學刊》三份學術期刊。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230萬余冊,數據庫總量40余種,中外電子圖書206萬種,電子期刊51萬余冊,年訂閱紙質中外期刊1056種,是國內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高校圖書館。
學校秉承“艱苦樸素、勤奮好學”的優良校風,恪守“明德格物、立己達人”的校訓,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培養拔尖精英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國際化人才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獲得全國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入選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學生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唯一特等獎“高教社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挑戰杯”競賽全國特等獎、英語競賽特等獎,在大學生電子設計、機器人、智能車等全國競賽中均獲得一等獎以上佳績,連續三年獲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算法競賽冠軍,大學生男排獲得全國聯賽總冠軍。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率達40%,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率達98.25%、升學率達33.23%。建校以來,已培養各類畢業生16萬余人,校友中涌現出一批兩院院士、部委領導、央企高管、戰略專家、國際組織官員等杰出人才,眾多校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氣象行業的業務骨干和科研精英,學校被譽為“氣象人才的搖籃”。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十二五”期間,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2900多項,獲授權專利1800余項。2018年,獲批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62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課題16項,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51項全年科技到賬經費達3.5億元。學校教師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百余項,學校教師還獲得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章、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等國際性大獎多項。學校外籍教師榮獲“江蘇友誼獎”外國專家最高獎項,2位外籍專家入選江蘇“外專”名單。多項研究成果刊發于《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